账户管家、智能理财、生活服务、安全保障、快来体验全新的
金融服务吧!
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
01谨慎授权
使用手机APP时,要留意其索要的权限。比如拍照类应用软件,索要读取通讯录权限时,明显不合理,如遇明显不合理现象发生时,要拒绝授权,避免个人信息不必要泄露。
02不随意连接公共WIFI
公共场合的免费WIFI可能存在安全隐患,黑客可能通过这些网络获取连接设备上的个人信息,如银行卡号、密码等。如需使用公共网络,应选择有密码或官方提供的网络。
03警惕非官方渠道
不要轻易在非官方网站、非正规应用市场下载软件,这些渠道的软件可能被植入恶意代码,窃取个人信息。下载应用软件应选择手机自带的官方应用商店,确保软件来源可靠。
04保护好消费凭证
购物小票、快递单等往往包含姓名、电话、地址等个人信息,使用完后不要随意丢弃,应妥善处理,可涂抹关键信息后再丢弃,防止被他人获取利用。
警惕“代理维权”乱象
01宣传信息夸张不实
不法分子通过网站、自媒体平台发布虚假信息,声称可以“优化债务”、“修复征信”、“全额减免息费”等,以“维权不成功不收费”、“成功处理众多案件”等宣传为噱头,虚构成功案例,诱骗消费者。
02牟利方式花样繁多
不法分子常以各类“咨询公司”为伪装,向消费者收取高比例维权提成以及手续费、咨询费等。不仅要求消费者提供身份信息、联系方式等个人信息,还要求消费者将身份证、银行卡等重要证件交其“保管”,方便他们非法出售个人信息牟利或截留维权退还资金,甚至擅自代理消费者办理信用卡、小额贷款等来套取资金。
03“维权手段”涉嫌违法
警惕不法分子教唆消费者或以消费者名义发起大量不实投诉举报,提供夸大或虚假的证据,如编造金融机构“误导销售”、“暴力催收”等不实情节,虚假报警谎称身份证丢失被冒名开卡或信用卡被盗刷等违法行为。
当心“非法中介”陷阱
01贷款办理陷阱
非法中介号称能帮信用差的人拿到银行贷款,要求先交“手续费”、“保证金”等。但交钱后以各种理由拖延办贷或直接消失,消费者钱贷两空。
02信用卡办理陷阱
不法分子打着“快速办卡”、“高额额度”的幌子,收取高额代办费。部分中介还会利用消费者提供的个人信息盗刷信用卡,导致信用受损、财产损失。
03房产交易陷阱
在二手房买卖中,非法中介通过隐瞒房屋真实情况、抬高房价、签订阴阳合同等手段,使购房者多花冤枉钱,还可能面临法律风险和后续纠纷。
(来源:内容整合于网络)
24小时客服热线:
© 版权所有 德州银行 鲁ICP备12018666号 IPv6 鲁公网安备 37140202000280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