账户管家、智能理财、生活服务、安全保障、快来体验全新的
金融服务吧!
一、非法网贷不可取,低息秒到有风险
(一)网贷“套路”
1.低息诱惑
以“免息”“低息”等说辞营销宣传,吸引潜在客户借款,但在实际放款时违规收取费用,要求消费者收到借款后第一时间转回“保证金”,变相收取“砍头息”。
2.合同陷阱
利用格式条款,不合理地加重借款人责任、限制,以默认勾选、强制勾选等方式捆绑销售,要求消费者购买非必要的产品服务作为放款前置条件,且提前还款收取高价违约金。
3.诱导过度借贷
蛊惑消费者过度超前消费,诱导消费者在旗下的众多网络平台连环借款、以贷还贷,致使消费者负债超出自身收入水平。还款时引导借款人拆东墙补西墙,使消费者债台高筑,或通过APP操作设置限制消费者正常还款,引发消费者债务逾期,产生“罚息”。
(二)风险提示
1.获取正规融资服务
如有借款需求,选择正规金融机构、正规渠道进行咨询或办理,金融机构资质可通过金融监管部门官方网站等渠道进行核实,谨防无牌照无资质的不法机构。
2.了解产品重要信息
办理贷款业务时,认真阅读合同条款,注意看清贷款主体、综合息费成本、还款要求等,警惕诱导性营销宣传说辞。
3.加强个人信息保护
妥善保管身份证号、银行卡号、账户密码、验证码、个人生物识别等信息。在办理网络贷款业务时,拒绝陌生人“共享屏幕”要求,避免将手机、电脑等电子设备交由他人操作,谨慎进行信息授权行为。
4.树立理性的消费观
准确评估自身承担能力,坚持适度负债、理性消费观念,不要无节制地超前消费和过度负债,维护个人良好信用。在不超出自身负担能力的基础上,合理发挥消费信贷产品的消费支持作用,避免“以贷养贷”“多头借贷”。
5.积极应对不法侵害
如陷入诈骗陷阱导致资金受损或遭遇暴力催收时,应保存好聊天记录、通话录音、交易截屏等有关证据,及时通过报警、诉讼等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,切勿轻信“代理维权”“停息挂账”“征信修复”等宣传广告,防范二次侵害。
(一)“黑中介”套路
1.假冒银行名义发布贷款信息
不法分子冒充银行或持牌金融机构,以“超低利率”等话术吸引急需资金人群。其手段包括:诱骗受害者支付“手续费”“保证金”,诱导下载仿冒APP,进而套取银行卡等关键信息实施诈骗。
2.“征信修复”骗局
不法分子借电话、网络广告等渠道,向征信不良者谎称能“修复征信”“消除污点”,在收取高额费用后失联,或伪造文件,不仅无法解决问题,还会加重征信问题甚至违法。
3.暴力催收
不法分子以“专业反催收”为名,向贷款逾期者承诺“停止催收”“协商还款”,通过伪造材料、教唆不实投诉等手段,骗取手续费,导致客户资金受损,扰乱金融市场秩序。
(二)风险提示
1.不要轻信任何以“银行信贷部”“银行贷款中心”等名义打来的来历不明的营销电话,一定要提高警惕,立即挂断,严守个人信息“安全锁”,避免被不法分子盗用出售。
2.不要相信任何人声称可以“走内部关系、提贷款额度”的说法。贷款额度是根据真实情况评估得出,通过中介机构不仅不能提高额度,还会白花“冤枉钱”。
3.不要误入不法贷款中介机构“低息贷款”“便捷转贷”等陷阱。一定要知道不法贷款中介介绍的贷款可能隐含高额手续费、过桥费等陷阱。违规置换贷款引发违约用款问题,可能产生断贷风险,对征信产生不良影响。
4.不要同意任何向无关账户以“刷流水、走账”为由的打款要求。一定要提高资金安全意识,不要透漏验证码、密码,否则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。
5.不要相信任何人吹嘘的“洗白征信”说法。一定要坚持诚信理念,向银行提供真实资料,珍惜个人和企业信誉。伪造经营资料与资质,可能涉嫌骗取贷款罪、贷款诈骗罪等刑事犯罪,并被追究刑事责任!
24小时客服热线:
© 版权所有 德州银行 鲁ICP备12018666号 IPv6 鲁公网安备 37140202000280号